校庆专题
科研兴校 更多>>
学生园地 更多>>

巴蜀母校——我成长的摇篮

日期:2015-01-03 10:22 点击数:14111 

高二班张莉文

今年,我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巴蜀母校的现状及远景规划的报导后,恰巧我辅导的一个小学生考上了母校。真是巧缘,办个多世纪前,少年时期的我,在母校学习、嬉戏、歌唱,接受革命洗礼、参加斗争实践的那日日夜夜,一幕幕、一场场的情景,竞清晰地浮现上眼帘、、、、、、。

十一岁,我进了巴蜀中学。在这里,不仅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文化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人生观得到基本确立:那就是追求进步,同情弱者,痛恨压迫剥削。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得到了一位好班主任刘家树的教导,他是地下党员(当时班上还有一些进步同学),是我们接受革命思想的启蒙老师。在语文课中,他给我们讲了鲁迅的作品,并介绍了前苏联十月革命时期的小说,如高尔基的“母亲”,屠格涅夫的“前夜”。我印象最深的是“阿Q正传”、“故乡”、“药”、“一件小事”等,这些作品使我们这些少年学生深受启迪。

初三毕业时,我班排演了话剧“雷雨”,当时的演出条件虽很简陋,但给予我心灵的震撼,远比日后看任何一个专业话剧的演出还要强烈。班主任老师扮演剧中男主角周萍,另一主要角色周朴园,借了高一班同学宋笠来扮演,其余角色全是我班同学担任。当时还不到十四岁的我,对此真是羡慕至极。进入高中,随着这种环境的熏陶,我就参加了学校的剧社及合唱团。

当时巴蜀剧社是很活跃的,几乎每周的周末都要演出独幕话剧,每一学期期末就有一出大戏演出。现在记得起的有“人约黄昏后”、“野玫瑰”、“万世师表”、“雷雨”及“蜕变”等。曾任八一制片厂厂长的王小棠,班次虽比我低,但当时她就尽演女主角。可能是高二期末吧,剧社排了“蜕变”,我扮演其中一个角色,是个老太婆,其实心里多想演女主角或年轻姑娘,不过现在想来,恐怕我只有演老太婆才合适,可能因我是长在贵州山太阳晒多了吧,长得又黑又蛮。(当时外号叫黑娃,而且这外号伴随我多年,成了对我的昵称)没想到演出反映还挺好,说我演得像吴茵(当时的电影演员,专演老太婆,有“天下第一老太婆”之称)。

当时剧社的演出,还得到解放前重庆新中国剧社演员,如李恩琪、陈静等人的辅导,演出时她竟来给我们化妆。后来排练“北京人”时,请的导演就是耿震(可惜“北京人”后来没能演出)。

更值得回顾的是巴蜀合唱团,现在已记不起在学校上的音乐课,我曾问过当时的音乐老师冯荣宗(解放后,他参加了文艺团体,和我在一个单位工作),是否教过我们视唱练耳课,他说教过。虽然现在我已没有印象,但当时我们的视唱及音乐水平,已经相当不错。每次练合唱,都是拿着谱就唱词,没有什么分部练习,先唱会谱再唱词的情况。合唱的曲目,难度也较大,比如:“旗正飘飘”“我所爱的大中华”“哈利路亚”等,还练过大型的声乐组曲,如“海韵”、“渔歌”、“长恨歌”等,就是现在的专业团体,也要有相当的实力,才能唱好这些歌。

巴蜀合唱团还在江苏同乡会的礼堂(现在上海第一百货公司附近),对外演出了音乐会。记得当时的刘淑芳(女高音歌唱家)朴玉华参加了独唱,邱令贻的钢琴伴奏(邱令贻后来为我团的钢琴伴奏),刘淑芳唱的是“茶花女”中的“饮酒歌”,我唱的是歌剧“水仙女”中的“月亮颂”,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西洋歌剧,不由得产生了一种特殊兴趣(这是我日后从事歌剧事业的一个契机吧!)尤其是朴玉华演唱的“月亮颂”,她那纯净的音色,抒情优美的旋律,以及那一身湛蓝色丝绒旗袍,衬着苗条的身形,简直让人感觉美极了。

音乐会的演出,给了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一次艺术的实践。演出得到很好的反响学校给每人发了一包水果及点心。这对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娃娃,无异是一种犒劳,感到特别高兴。

看了2001年,重庆巴蜀校友会寄来的第19期(改版后的第六期)的《巴蜀情》,特别是李钊同学所写的回忆解放前巴蜀校友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与蒋介石反动政府进行斗争的那篇文章,我读后感触深。那如火如荼、热血沸腾、革命情绪高昂的情景,犹历历在目。那是一次与反动政府面对面的斗争,对于我们这些未成年的学生来说,就是接受了一次革命的洗礼。当时反动的内二警布满在校园周围的山坡上,我们在操场上开营火晚会高唱革命歌曲,扭秧歌演活报剧,高喊啦啦词,揭露反动政权的腐败同时还向那些反动兵喊话,叫他们不要再为国民党卖命、、、、、、。这是我第一次公开地喊革命口号,过去只是在课堂上看到有同学(新青社的社员)在桌子下面偷偷的传阅一本包了旧封皮的书,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大众哲学。

我在这次斗争中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学了许多歌颂共产党,宣传解放军拥军爱民的革命民歌曲和抨击国民党政权,揭露时弊的进步歌曲。如“你是灯塔”、“山那边哟好地方”、“朱大嫂送鸡蛋”、“你,你,你,你这个坏东西”、“茶馆小调”等等。其中有些曲目竟成了我开营火晚会时的独唱节目,“山那边哟好地方”常唱;我还唱“朱大嫂送鸡蛋”由另一个男同学表演,女同学帮唱;扭秧歌,跳革命民歌舞蹈,更是少不了爱唱爱跳的我。由于我接受这次革命斗争的洗礼,当时真的一心向往延安,梦想哪天就能去到“山那边哟好地方”。以致当解放重庆的炮声在1949年11月29日的夜晚炮声隆隆响起后,我立刻意识到:新的生活开始了。重庆解放后的第五天,我成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小兵,经过到军大的学习,后来成了一名文艺战士。当时的我年级虽然小,但学习理论却很积极,因为,我不再是只看着别的同学在桌子下面偷阅,而现在能公开地学习了。因此,我学习就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在生活上,一点不娇气,行军百多里到驻地后,还帮大同志抱铺地草,先安顿别人休息。由于我的积极吧,我竟然当上了班长。在业务上,虽然我只是高中生,但音乐水平绝不亚于那些音乐专业的学生。现在想起来,这一切真是应该归功母校的素质教育给予我的哺育,让我得到全面发展。记得巴蜀校歌中有一句是:“大西南正待开发”,祝愿母校在新世纪里,在西部开发的宏伟事业中,与时俱进,培养出更多人才,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贡献力量。

(作者1950年毕业于我校高二班。国家二级演员,在《向秀丽》、《江姐》、《柯山红日》等多部大型歌剧中担任主要角色。1999年获“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办公室电话:023-63002371  招生咨询电话:023-63002629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400013
版权所有 巴蜀中学 渝ICP备11004221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