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题
科研兴校 更多>>
学生园地 更多>>

《巴蜀情》 激发我当年火热的巴蜀校园生活回眸

日期:2015-07-12 15:20 点击数:19686 

贺师杰

再次翻阅《巴蜀情》,首先感谢校庆办的付出,感谢校友的关心和努力。至03年5月收到第七期(总20期)至48期,共收到26期,又有03年和13年两次校庆邀请函。丰富的文章、图片激起阵阵回忆,也全面提高了对母校的认识。有关王缵绪、黄清华、何履之、王仲文等老师的文章,魏启炎、赖汝哲、史福海的文章,报到丹娘班的专文,尤为亲切。文章全面报道了丹娘班的成立和发展,实属珍贵。何瑞芳是实实在在的大功臣、代表。

《校史》忽略了参军运动,确实遗憾,这是共和国初建时青年思想成长的重要一环。《巴蜀情》39期、40期参军同学名单也不全,当时是初十四班,后来的高七班,乙班参军同学,除史福海、张炳陵外,还有魏启炎,王富昆和蔡琳昌(女)。记忆中,班主任是解放军南下部队中参军的学生兵,经军政干校培养出来的好老师。

我现存的巴蜀记忆物件有五类:校徽、签名单()、纪念册、像片和歌篇。辗转工厂、农村各地。均随身携带,是珍贵的青春岁月,友谊的留存和思念。

校徽,电镀银底红字的巴蜀学校,背面刻有“中184”字样,可能是指中学部184号毕业证书。

签名单(纸),两张,初中班友会签的单张纸集中了班中多数人的签名留恋,看见个人的风采。

纪念册,是当时大家喜爱的互相勉励方式,我是用大纸裁成小纸后,装订成册,请留言纪念。共有22位留言,生动的显现了当年的所思所想、期望和祝愿,十分珍贵、回味无穷。

像片,7位同学的单人照(福海、炳陵、章纬、琳昌 、仁文、裔渝①、天图);校园内外活动照6张,可惜人太小了,看不清模样;京津唐同学在京聚会照8张。

歌篇,手抄的12首歌和一本《我们的山歌唱不完》(四川人民出版社 54年的),青少年学生是在歌声中长大的,特别是团歌,卓雅之歌(班歌),保儿•柯察津,我是一个兵等,激励我们参加革命、前进。现在哼唱起来,仍精神振奋、回味无穷。

我父母是江阴和常州人,抗战时经西安到重庆,我就读巴蜀二年级,14岁,有少年步入青年,住校生,同学们纯洁友爱、热心学习,生活上互相关心、又有良师教导,生活在充满朝气、和谐友爱的集体中。正逢国家翻天覆地的大变革,是我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的开始,是懂事的人生的开始。伍齐贤等学长(我没有直接接触,但他们深深地影响带动了我们)带领全校同学,开始了一系列的第一次、第一个:欢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跳集体舞,上街游行欢庆解放;徒步到歌乐山参观渣滓洞、白公馆、烈士的遗体用白布包裹着摆在地上,未及入殓,烧毁的牢房还散发着焦糊的气味。回校后不久,大家热切的聚在大礼堂聆听罗光斌的报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建立,在校发展组织,50年5月30日,我成为班中第一批团员中的一员;美帝侵略朝鲜,老蒋叫嚣反攻大陆,西南残余蠢蠢欲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镇反运动开始。我们全心全意投入丹娘班,向卓雅、舒拉、保尔等苏联青年英雄学习,向李大钊、彭湃、赵一曼、丁佑君等革命前辈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服从祖国的需要,树立革命理想,向敌人斗争。学习他们高举五四运动科学和民主的大旗,为改变旧中国、创建新中国,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青少年时代成长的两大中心: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确立政治思想信仰。由初十四班到高七班毕业,我们有了学业基础知识,全班除“两人未取”②,全部升学,巴蜀在各校中领先。

49年开始,5年火热的巴蜀校园生活,每当想起总会感慨万千!



注:①裔渝同学。从来未听说过。

    ②“两人未取”,我知道一位是蒋传丽,另一位想不起来了。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办公室电话:023-63002371  招生咨询电话:023-63002629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400013
版权所有 巴蜀中学 渝ICP备11004221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