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兴校 更多>>
学生园地 更多>>

体育:关于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日期:2011-05-10 10:34 点击数:15915 

体育组  沈武旗

【摘要】本文针对近几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的现状,进行专题研究,找出造成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学校、教师的,还有来自政府的,同时还就这些因素从转变观念、大力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克制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中肯建议与有效对策。

【关键词】体质  原因  对策  研究

 

“健康是生命之源,健康是工作之源,健康是活力之源!在努力奔小康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更追求精神生活和生命质量。”这是经济发展撞击下人们对健康、对生命的重新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但随着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随着我市体质调研结果的出台,那一组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了四分之一;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在2007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使人不免产生疑惑:学生这样的健康何以能成为国家的财富?何以能成为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带着这些许的疑惑我们踏上了寻求之路。

 

1  研究的对象

重庆市城区中小学各16所、县镇中小学各20所;农村小学14所。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法  向调查学校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该校学生的体质状况以及体育教育教学方面的情况。

2.2  访谈法  对部分调查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并对一线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及家长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于学生体质下降的看法及想法。

2.3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增强学生体质的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的结果

3.1.1  学生在校的不良表现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上课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沉,注意力不够集中,烦燥、焦虑。

2)体质弱,不能持久做一件事,如短短二十分钟的升旗都不能坚持,有点还晕倒了,800米跑,有相当一部分根本跑不下来。

3)组织观念差,意志力薄弱,怕累怕苦,上课时一部分学生出工不出力,在场上“梦游” 。

3.1.2  来自权威部门的体质调研测试结果:

城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分数对比统计表

 

测试项目

    

    

2004

2008

2004

2008

身高标准体重

14.8

14.4

17.0

17.7

肺活量体重指数

11.6

12.2

10.6

11.6

握力体重指数

17.6

17.1

17.8

16.5

仰卧起坐

15.1

15.7

16.2

15.9

坐位体前屈

18.6

19.5

20.6

19.5

立定跳远

23.5

22.3

24.9

23.6

台阶测试

17.8

16.7

17.2

15.9

50

23.5

23.2

23.3

23.7

50*8往返跑

15.9

14.1

12.6

11.2

800

17.5

15.9

17.9

15.9

1000

17.5

15.6

17.8

15.8

 

城乡学生身高标准体重分布比例

   

     

    

2004

2008

2004

2008

正常体重

34.62

33.13

36.62

37.58

较轻体重

48.55

47.23

45.66

44.45

    

5.86

6.16

6.94

8.14

    

3.19

3.70

4.03

4.25

营养不良

7.78

9.78

6.75

5.58

 

城乡学生评价等级对比表(百分比)

地区

2004

2008

不及格

及格

良好

优秀

不及格

及格

良好

优秀

农村

2.44

97.56

37.53

20.35

3.71

96.29

36.40

19.35

城镇

2.02

97.98

43.57

17.34

3.32

96.68

40.11

16.11

城乡学生2004-2008体质下降指标

指标分类

具体指标

下降值

体能指标

立定跳远

平均下降4.5厘米

仰卧起坐

平均下降1.5/

坐位体前屈

平均下降2厘米

  活 量

平均下降55毫升

体重指标

超重偏轻及肥胖

55%左右的超重偏轻及肥胖检出率上升

视力指标

视力不良

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小学上升2个百分点,初中上升4.5个百分点,高中上升了7个百分点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下降得最多的是体能指标,并且城镇学生下降的比例比农村大,说明城镇学生的体质更加令人勘忧。

3.2  原因分析

3.2.1  社会因素  应试教育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市场。教育改革在我国虽进行了多年,一定程度上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受体制约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社会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和体质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普遍认为,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是第一位的,只有学习拔尖了,就是社会的有用之才,“学而优则仕”嘛,每一年的高考状元,被众多媒体追棒,争相报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文化补习班,家教应运而生。另外,对从事体育工作的人,认为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不会有出息,从思想上就看不起。

3.2.2  家庭因素  首先是“学校成绩100分,学生年龄100岁”的观念根深蒂固。为了能使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一个所谓的好出路,绝大多数家长都在不停的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多数学生课外的时间,都被各种名目的补习所占据,整天都处在学习、学习、再学习的高压下,根本抽不出时间来专门锻炼身体。其次是骄娇二气、为我独尊、懒散的坏毛病普遍存在,更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家长的空闲时间,多数是处理自己的事,而对家庭成员包括子女的锻炼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没有安排足够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很多家长打着“健身全家总动员”和“ 阳光运动每一天”的旗号,实际上只是在做着一些散步、欣赏体育节目的游戏。再次是生活水平提高,营养过剩,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普遍存在,直接导致学生身体发育不全。

3.2.3  学校和教师因素  学校是社会的一份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随时都在说,但挡不住社会环境的影响,升学率这根无形的指挥棒,迫使你就范,在生源紧张的今天,学校的生存发展,只有升学率这张王牌可打,学生体质的好坏,不能左右人们对学校的认同。所以,学校体育长期是学校可有可无的工作,需要的时候,提出来说说;上级部门来检查了,拿出来应付应付;有同行来参观了,用保留节目展示一下。体育学科永远是学校的小三门之一,人称的“豆芽脚脚。”习惯称为副科,既然是副科,理当就没有必要受到重视。据调查显示,很多学校的确普遍存在轻视体育课的做法,重点中小学要稍好一些,基层的许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课形同虚设,要么放羊,要么被挤占,多年的体育中考纯属为了应试,大多是在初三的时候进行强化训练,在中考过后体育课就销声匿迹了。主要表现在:

1)主管行政领导,尤其是一些校长对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

2)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匮乏。根据课程资源的调查,认为能满足教育、训练需要的仅占6.7%,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中场地器材不足的因素(41.7%)排在第二位,如遇雨雪天气学生根本无法锻炼,只能呆在教室,更不要说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学校。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学校把运动场租借谋利的现象,牺牲了广大学生的锻炼身体的场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

3)体育课时不足,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早锻炼、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在一些领导和老师的眼中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早已名存实亡。“做没做?做了。做得怎么样?不得而知。”因为这一部分人没有把它们视为体育课之外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机会,好好研究、认真对待。下午第三节(中学是第四节)的课外活动,相当一部分学校仅仅是课表上排着,小学多是语数教师处理作业,中学多是学生在教室上自习。另外在“安全”警钟的敲击下,中小学基本取消了危险系数比较大的跳箱、山羊、单双杠、爬竿等,即使深受学生喜欢的“角力”等也在禁止之列。

4)近几年来素质练习内容在体育课堂上被忽略了,主要原因是体育课程改革深入不够,不同学派和不同观点的争论,使体育教学不仅在理论上出现分歧,在实践上也出现不同认识,一部分体育工作者在这交锋中找不着“北”了,不能正确处理“健康第一”与增强学生体质的关系。

5)一部分老师没有坚持住自己的底线:有人要课就把这节课拱手让出!二是我们老师有偷懒的想法,不太愿意花时间来琢磨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兴趣,不愿想方设法去研究,去设计好课的内容,导致了学生的“不想动”。

6)体育师资数量不足,待遇亟待提高。大多数的体育老师在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常年超负荷工作影响了教学质量,学校在计算体育老师工作量方面和劳动报酬方面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影响了广大体育老师的积极性。

3.2.4  安全因素  “安全”意识错位,怕孩子出事,少让或不让孩子活动。我们知道,人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的事,特别是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中小学生,更是难免,但只要学生一出事,家长不依不饶,弄得学校和老师成天都提心吊胆的,为了学生的安全,内容难度下降了,室外活动器械被迫撤了,不安全的活动取消了,因噎废食,学生体质下降也是顺其自然了。

4  建议与对策

4.1  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这样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名言很好地诠释了思想与命运之间的互动关系。学生体质下降并不是偶然现象,其因源自于高考这根指挥棒,源自于家长、学校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要解决人的观念问题,因为学校领导有了这方面的认识,他才会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他才会更好地为活动的开展行方便开绿灯;老师有了这方面的认识,他才会主动地将之与自身的工作结合起来,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才会努力克服与一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抗争;家长有了这方面的认识,他才会形成体育锻炼有益于学习、健康体魄才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障的体育价值观,才会积极地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工作,也才会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尽心尽力。为此,我们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力排社会对学校体育的不利影响,真正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扎根。

 

4.2  大力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在现行的高考这根指挥棒下,体育的法律法规提到的是在嘴上,挂在的是墙上。据调查显示“66%的学生表示每天锻炼不足一小时,接近44%的小学生睡眠达不到规定标准;有34%的中学生和19.6%的小学生表示课业负担重,其中每天作业量超过3小时的中学生人数占到了12.48%。”为此,学校必须开足、上齐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体育教师加强责任心与责任感,认真抓好两操一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一些体育比赛或开展一些融合素质练习的趣味体育活动,将学生的眼球吸引到操场中来。

再者我们还可将之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特点和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或小主人体育活动中心,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项目,定期与不定期地广泛开展一些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群体性的学生体育活动,举办一些班级的小型竞赛活动,大力倡导人人有锻炼项目,班班有运动队,月月有比赛,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形成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在这浓浓的体育文化氛围中感受体育,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从而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学实效。

4.3.1  立足本土,配备足额师资。

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地区的体育师资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学校,有的乡镇一个专职体育教师都没有。为此,除在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择一定数量的专职体育教师外,还可在本地,选拔或招聘一批有体育专长及有这方面兴趣爱好的老师进行培训,以解师资不足之现状。

4.3.2  立足本位,夯实自身素质。

近几年,对教育有着高端要求的人员急剧增长,学校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味,满足家长或学生的需要而开设了多个选修项目,这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一专多能,而且还要几专多能;不仅要能教自己的专项,还要教自己不太擅长的项目,“学高”才能“为师”。为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

4.3.3  立足本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优化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健康价值观。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体育教师在学校可能不被重视,评先、评优或课时系数等待遇方面也存在不公,但是我们仍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呼,对得起学生,“身正”才能“为范”,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把学生吸引到体育课堂之中,使学生每次体育课都能够动动“筋骨”、冒冒汗水。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多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同时真实的向家长反映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情况,征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4.3.4  加强课堂素质练习,使“课课练”不再流于形式。

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体育教学内容“一标多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增强新鲜感,在不影响动作质量的前提下将身体素质练习与游戏、竞赛相结合或采用组合练习法来提高学生练习兴趣,为其终身体育打下了基础,普通高中在普及的基础上开展好选项教学,切实加强运动技术、技能学习。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课课练虽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练,环节的设置也最好与当次课的教学情景相一致,最好是与课的情景和情节有机融合,成为课的主线发展的自然产物,但只要练,这个“练”就要有一定的量与强度,要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才好。

4.4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使评价真正发挥其激励与调控的功效。

4.4.1  学校体育要建立一整套长效的运作机制,使之长期科学的发展,各级领导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学校体育,尊重体育教师,承认他们的工作,对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作出一个科学统一的衡量标准,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他们的聪明才智。

4.4.2  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法》等法规,在小升初、中考、高考中增设或增加一定比例的体育分数,并且这体育分数不是一次性的,还要看平时的成绩及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等。

4.4.3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立体评价机制,定期与不定期地公布或公示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将学生的日常体育成绩、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育活动的表现都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并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

4.4.4  明确各人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责任,完善业绩考评制度,加大学生体质健康在各考评中的比重。教育部门要定期开展以保证体育课时、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和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的学生体育工作专项督导,作为评价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下降的学校,不能评为示范学校和先进单位,政府的分管领导和学校负责人年终考核不得评为优秀,严重者可采用限期整改或给予处分;把学生健康状况与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的业绩考评挂钩,采用绩效考核并设置专项经费对做得好的人员进行专门的奖励。政府及上级行政部门也必须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学校真正把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甚至是首要位置。

4.5  加强安全意识,明确安全责任

体育教师要强化安全意识,做到每节课,课前充分准备,(认真备课,场地器材学生着装仔细检查,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准备活动)课中细心观察,(留意每一个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的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课后提醒注意(每节课下后,要提醒学生剧烈运动后的一些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加强安全意识,进行理论教育学生如何检测自身健康状况,运动之前的充分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以及运动损伤的保护与自救等等。另外,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还应把学生的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上议事日程,要有人愿意来承担责任,为责任买单,让学校和老师无后顾之忧,让家长有后盾。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体育为健康,运动技术学习也为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7(1)

[2]李小伟.抓住机遇,开创农村学校体育新局面[J].中国学校体育,2007(2)

[3]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2006.12.6

[4]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2006.9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办公室电话:023-63002371  招生咨询电话:023-63002629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400013
版权所有 巴蜀中学 渝ICP备11004221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