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金课”,巴蜀中学思想政治教研室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深耕数十载,走出了一条“铸魂、赋能、育新人”的特色育人路。
今天,就让我们解锁他们的育人秘籍。
铸魂:把根扎在立德树人的土壤里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是巴蜀思政人刻在心底的信条。
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阵地,这里的每一堂课都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信仰的播种: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法治意识的培养,老师们用多彩课堂让理论活起来,让学生在辨析中明方向、在思考中筑信仰。

赋能:体系与团队的 “双轮驱动”
育好 “参天树”,先搭好 “支撑架”。思政教研室的 “硬核实力”,藏在一套 “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体系里。
纵向:从初中到高中,六个年级教研组层层衔接,实现思政教育 “六年一贯制”。
横向:科学设置5个职能中心,集课程开发、资料研发、教学评价、教师发展、集团协同为一体,建立起了一套更加灵活高效、更有创新活力、更好地服务师生的运行机制。

|思政教研室横向组织架构
支撑这套体系的,是一支“星光熠熠”的教师队伍。
40 余人的团队里,有正高级教师 1 人、高级教师 10 人,博士研究生 1 人、硕士研究生 17 人,市区级骨干教师 16 人次。从“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创新人物”到“全国美育先进工作者”,从“国培计划讲师”到 “师范生导师”,这支队伍用多元画像诠释着匠心筑梦的深意。
学科名师

涂家文
正高级教师,重庆市初中政治学科名师,重庆市教育学会学科专家,儋州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曾被评为“2020 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创新人物”“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之星”、重庆市 2018 年度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奉节县优秀共产党员、儋州市“十佳校长(园长)”、儋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第十届“全国校园气象科普优秀校长”称号;奉节县“十佳校长”称号。

张全学
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巴蜀中学校长会成员、教务处主任,重庆巴蜀中学两江教育集团党委委员,两江巴蜀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重庆市教育学会政治专委会会员。
曾获重庆市首届思政优质课大赛二等奖、区级一等奖,论文全国三等奖、市二等奖等荣誉,指导教师多次获市赛课一等奖、全国赛课一等奖。探索小初高有效衔接一贯制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进入清华北大等全国一流高校深造的优秀学子。

程薇
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巴蜀科学城中学校副校长、工会主席、国际课程中心负责人,被评为“全国美育先进工作者”。
曾获国家级赛课一等奖4次,市级赛课特等奖1次、一等奖5次;参与编写专著4部,主研国家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4项、子课题2项;发表论文多篇并荣获国家级、市级奖项;指导教师荣获市级赛课一等奖5人次;获重庆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命题能力竞赛一等奖。
胡勤涌
中学高级教师,博士研究生,重庆市首批宣传思想文化高层次人才青年拔尖后备人才,市骨干教师、市精品选修课负责人。
曾获重庆市高中思想政治课优质课一等奖、重庆市高中公共安全教育优质课一等奖;主持或主研市级以上课题20余项;论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出版著作、教材4部;曾荣获2021年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奖、重庆市优秀基础教育著述评奖特等奖。
彭陈莲
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渝中区优秀德育工作者,连续多年担任巴蜀中学清北班政治教学和教研组长,重庆师范大学校外思政专业硕士生导师。
先后培养了清华北大学子40余人、C9和985学子百余人。曾获第三届全国微课(程)优质资源展示会一等奖,获各类市级赛课优质课、论文等大赛一等奖9次,主持市级精品课程 1 项、课题 1 项,主研课题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
石慧颖
中学高级教师,渝中区骨干教师,重庆市渝中区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教师、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
曾获重庆市2016年高中政治课现场赛课一等奖,重庆市教育学会第七届学术论文一等奖;从教十多年,所教学生近三十人考上北大清华,绝大多数学生考上C9、985名校。
王欢
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渝中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渝中区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重庆市市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培训(中学)项目线下集中研修跟岗指导教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专家、重庆市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校外兼职导师和“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教育教学素质培养系列讲座”主讲教师。
王红
中学高级教师,渝中区骨干教师,2021年渝中区优秀教师、2025年渝中区优秀德育工作者。
曾获重庆市首届公共安全教育录像课大赛一等奖,所带班级被评为渝中区“五四红旗团支部”。从2013年起连续四届担任年级组长,分管年级德育工作。
熊敏
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官;渝中区高中政治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渝中区政治学科高考研究指导小组成员,渝中区教育学会中学政治教学专委会第六届理事。
曾获渝中区优秀教师、渝中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渝中区高中政治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市级论文一、二等奖;主研、参研多项市区级课题,参编人教社教辅资料、重庆市新教材编写工作。
谢莹
中学高级教师,渝中区骨干教师。
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曾获渝中区“五四红旗团支部”、先进班集体称号,被评为渝中区先进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担任年级支部书记,被评为渝中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最美巾帼奋斗者;曾为重庆市高中政治骨干教师培养提供示范课,论文多次获市级、区级一等奖,并参与主研市级课题。
余娅
中学高级教师,巴蜀中学学生处主任、质量评估委员会主任;重庆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优秀工作者,渝中区骨干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市级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西南大学导师、国培计划讲师。
独著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主编清华版教材,主研市级精品课程、创新基地及多项重点课题,创新成果获市级推广。
朱海峰
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渝中区名师,巴蜀中学教育集团政治教研室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培训专家,重庆市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创新基地主持人,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学考命题组成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组外聘专家,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国教师培训网外聘专家,“千秋红岩”思政讲师、国培西部计划2018-2022专家团专家讲师。
? 学科名师
(年级个人形象照)
初2026届
黄周君:教育是等待的艺术。
张燕:用耐心和爱心静待花开。
张芹:追寻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赵敏佟: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黄凯:教育应该是一扇窗,能给学生带来自信和快乐。
贺丹:用爱培育、用心教育每一位学生。
熊婷:让自信成就每个孩子。
初2027届
文妮娜:搭建思维阶梯,铺就心灵桥梁,助学生跨越迷茫,在探索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刘洁丽:筑牢家国根基,培育责任担当,培育兼具理性思维与人文温度的新时代少年。
张刚:勤奋创新,为人师表!
陈雨林: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基础。
胡微:与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互为灯塔,于知识探索中携手同行,以赤诚共赴教学相长的美好旅程。
李惠: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以爱育人,愿每个学生都能如星辰闪耀,奔赴属于自己的山海。
初2028届
廖玲迪:以核心素养为锚点、生活实践为土壤、政治方向为灵魂,竭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石婷婷:发现美,放大美。
许露:把握好严与爱的度,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吴钦霞:道法自然。
幸敏: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尹东阳:做基于成长的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出类拔萃。
高2026届
陶文慧:千教万教教书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朱海峰:创新教法,追求平等,关爱学生,努力践行一位普通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王欢:用生命影响生命。愿每个孩子都能活成一束光,绽放所有美好。
陈茜:用爱塑人,用心育人。
任丽伟:用心育人,亦师亦友。
胡颖:以爱为灯,照亮前路。
吴继端: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和学生相互成全、共同成长。
高2027届
彭陈莲: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艺术。
吴黎:铸魂育人为根本,以深刻的理论认知与生动的实践体验,点燃学生理想信念之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陈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胡勤涌: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李庆:教育是陪伴和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师者的角色在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在解惑中对世界袪魅,在授业中寻安身之处,在传道中悟人生境界。
熊敏:教育绝非知识的单向授受,更是灵魂的相互叩问。
高2028届
高星:让花成为花,树成为树。
谢莹: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
石慧颖:每个孩子的花期都不同。静待花开!
张成豪: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需要用耐心与智慧挖掘其潜力,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探索世界、发现自我。愿我们永葆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努力构建更加充满爱与包容的教育生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土壤中蓬勃生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李占利:教书是福,大善无苦。
王红:“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时政热点,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与家国情怀,注重思辨能力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余娅:用专业赋能成长,在数字浪潮中守护育人初心——让每个孩子被成就,做有思想温度与创造力量的时代新人。
贺勇:正直诚信,学以致用。
国际教育中心
冷奕霏:做一个有温度的引路人。
创新: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
课程体系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载体,是教育生态的灵魂骨架,它以经纬交织的逻辑将知识图谱、能力目标与成长路径编织成精密网络。多种核心素养在体系中形成共振,对各知识模块按认知规律有序铺陈,学生在系统性的指引下,从零散的知识点积累升维为结构化的能力建构,最终让教育的种子在科学的体系土壤中生长为参天大树。
借巴蜀中学“以学为中心”课程改革的东风,思政教研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精耕细作的实践。
(“演示图+活动图”文件)
|初高中“以学为中心”课程改革推进计划
|搭建六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
|初、高中一体推进课程改革
(1)课堂里的 “跨界融合”
教研室在常态课、展示课、优质课等课型中坚持推进跨学科融合、议题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构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框架,培养家国情怀、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从《窦娥冤》里聊 “诉讼权利”,从《三国演义》里分析 “英雄的社会责任”,跨学科融合让经典文学与法治、德育撞出火花;学生化身 “政协委员”模拟提案,走进社区调研 “基层群众自治”,项目式学习让 “纸上理论”变成 “脚下实践”。
? 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
|从《窦娥冤》中理解诉讼权利的意义
|《三国演义》中英雄的困境与突围
? 项目式教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研增强社会参与度
? 在各种课型中深度融入议题式教学模式
|优质课大赛
|展示课:第二届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
|展示课:“国培计划”(2024)初中道德与法治区县骨干教师培训
|展示课:重庆市2025年春季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工作研讨活动
|展示课:首届川渝教育教学同课异构学术教研活动(道德与法专场)
|交流课:大中小学同上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2)选修课的 “个性菜单”
《青春与法同行》教维权,《职业生涯规划》解迷茫,《财经素养与财富智慧》拓视野,《心舞剧场心理剧》疏心灵……10 余门选修课组成 “素养拼盘”,满足了中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培养多元素养。
|选修课:我们与马克思主义
|选修课:能说会道的唐宋八大家
|心理健康教育情景剧
(3)行走课的“知行合一”
红岩革命纪念馆里,学生在 “青春红岩路”研学中触摸历史;渝中区法院里,“模拟法庭”让法治意识扎根;中法学校旧址,“理想照进现实”主题活动让信仰具象化。校馆合作、“双师同堂”,打破校园围墙,让 “大思政课”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理想照进现实——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
|理想照进现实——参观中法学校旧址
|院校共建 双师同堂——行走的思政课
|2024—2025学年下期常规研学活动
深耕:提质增效的 “巴蜀模式”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活水。”巴蜀思政教研室的 “活水”,来自“三自主”——自主教研深挖教学本质,自主教辅着眼智力物化,自主命题深化考教衔接。三者协同发力,为教育创新与学生成长筑牢根基。
? 自主教研
聚焦教学难点与前沿动态,通过教师团队协作探究,促进教学理念更新与方法创新,夯实专业素养根基。从高考试题分析到“以学为中心”课堂打磨,从公开课评课到教材深挖,老师们抱团攻坚,让每一次教研都“有料、有效”。
|试题分析
|教材分析
|公开课与评课
? 自主教辅
立足校本特色,融合教学实际需求与学生特点,打造个性化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能力,实现精准高效学习。
截至目前,思政教研室已经开发出版了高中阶段使用的所有思政教辅资料(包括一轮复习、二轮复习),总计18册。仅2024年秋季销量就达到了41958册。为保证教辅质量持续提升,教研室制定了科学严谨的教辅修编流程。
|《巴蜀智库》
|编写《巴蜀智库》
|修编《巴蜀智库》
? 自主命题
所有考试均实现全流程自主命题,精准对接学情,依据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教学进度定制试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让评价“靶向发力”。为此,教研室制定科学的命题流程,吸纳市内外优秀教师命题,持续输出高品质试题,为教学提供了科学评价工具。教研室还组织初高中老师对中高考试题进行交叉学习,了解各自的命题特点。
|命题工作流程
|初、高中命题、解题研讨活动
领航:创新基地的 “强师引擎”
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创新基地,以“信仰·素养”为核心育人目标,以“坚定信仰”“提升素养”为两个发展维度来贯彻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基地主持人贺玲、朱海峰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抓好思政课建设,并在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论坛、重庆市“大思政课”建设专家咨询会和“渝中区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座谈会”上受邀作专题发言。
基地胡勤涌、李占利、王欢、余娅、石慧颖、张成豪、贺勇、贺丹、程薇等主研教师结合学校“善雅志”德育理念和“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办学特色,以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实践活动、政治教学作为实施主要载体。成员近3年开展全国性学术专题讲座80余场次,承担重庆市高考、学考命题、阅卷等工作,凭借广泛影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头作用,以 “强师引擎”之力领航思政教育发展。
|2023年校长论坛政治专家与上课教师合影
|2021《信念的颜色——中国红》剧目获重庆市第四届中学生“法治少年 青春远航”法治教育特色活动一等奖
|“双新”示范课程研训活动
|朱海峰老师为吉林骨干班学员培训
硕果:每一份成绩都是 “育人答卷”
教师团队获评市区级优秀班主任4人次、优秀德育工作者8人次;全国性赛课一等奖5人次,市级赛课一等奖16人次;主研国家级课题7项,主持/主研市级课题50项;发表核心期刊52篇;获得国家级论文比赛一等奖4篇、市级论文比赛一等奖33篇。学生在法治竞赛、政治小论文比赛中屡获国家级、市级奖项,更有一批批学子带着 “家国情怀”走进清华北大、C9等名校。
荣誉背后,是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的见证。
|高中教师获奖(部分)
|初中教师获奖(部分)
|教师学术成果(部分)
展望:让 “金课”照亮成长之路
教育是慢的艺术,思政教育更是 “润物细无声”的修行。
未来,巴蜀中学思想政治教研室将继续深耕课堂、创新实践,让思政课真正成为 “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金课”,让每一个走出巴蜀的学子,都带着“真善美的种子”,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因为他们坚信:教育的答案,写在每一堂课里,写在每一次陪伴中,更写在学生眼中的光、心中的信仰里。
|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办公室电话:023-63002371 招生咨询电话:023-63002629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400013 版权所有 巴蜀中学 渝ICP备11004221 ENGL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