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兴校 更多>>
学生园地 更多>>

英语:英语合作学习任务设置有效性的思考

日期:2011-05-10 10:38 点击数:8522 

英语组  徐薇

合作学习是目前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由此开始了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合作学习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小组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以及共同目标,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学生之间的社会心理气氛,并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交际技能。在对学生的德育、智育、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效果。

在外语教学中,“交际”既是教学的活动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形式。而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正是要求学生在达成任务目标的过程以及成果的展示中,都必须依靠小组成员以交际为中心的团结协作、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因此,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尤显突出。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以设计合理、行之有效的“任务”来引导小组合作学习,既可以达到语言知识学习的目的,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彼此的交流、探讨、研究达到语言交际和运用的目的。

但是,这样一举多得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效果不佳、流于形式等问题:比如,“合作不学习”——学生以小组讨论为掩护开小差、说闲话,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学习效率低下;“小组避风港”——个别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者是干着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在小组的掩护下逃避学习责任;“微型小课堂”——在小组学习中“好学生讲、差学生听”,差学生在小组中仍然是被动的、没有表现的机会,好学生则在小组中包揽一切,从而使学生之间没有真正的合作。以上的情况从教师方面来讲,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其一,任务设计不合理,不能有效调动小组全体成员积极全面的参与其中;第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第三,小组任务达成的评价体系不够合理公平,不能有效激励或督促所有小组成员积极履行责任、实现价值。这几方面的问题中,笔者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任务的设计这一环。因此,本文将对此一点进行深入的探讨。

有效的小组任务,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通力合作、为实现同一目标而努力。在完成这样的有效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不但可以得到任务本身所有要求和蕴含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在team work中学到如何与团队其他成员交际,如何适应各种角色,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如何在团队中实现自我价值。好的小组任务是可以一举多得的,在对学生的语言专业学习锻炼和提升的同事,还要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任务的设置情况就决定了任务能否达到以上所说的教学目标。如果任务设置不合理,就会连最基本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都无法进行下去,或者流于“小组”的形式,更不用说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了。那么,如何设置有效的小组任务,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画龙点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和整理,提出了以下几项有效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置原则:

一、任务要使不同层次的小组成员拥有团结协作、相互负责的基础:

有效的小组任务应该能够为整个小组的所有成员提供一个参与合作的平台,使小组全体成员之间存在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为整个小组的目标达成负责。教师要想给学生创造这样的小组任务,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有效的小组任务应该有一个合理有效的小组共同目标。

这一合作性的目标,应该能够激发小组所有成员的兴趣,使他们都能比较积极自愿地参与其中,主动承担责任,为达成共同的目标而尽心尽力。并且,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方式以及目标完成后的成果展示,都要考虑到能够使所有小组成员都有能力参与、能够为之贡献力量。比如,高中英语第一册(人教版)Unit7 Cultural Relics这一单元的Speaking所设计的活动,就可以拓展为一个有效的小组活动,目标是To make a culture capsule。这个活动形式为讨论、交流、共同构思、创造,目标就是在小组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下,经过讨论确定该小组的culture capsule中所承载的代表人类文明的五种事物。这是一个开放的目标,没有标准的答案和固定的评估等级。而这个目标对于青春活力、善于异想天开、思维开阔、创造力丰富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的。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从方式和手段上讲,难度很小,只需要小组成员发表个人的看法,然后进行讨论,最终达成一致观点。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们将建立起相互依存、并且保持独立自我的辩证关系,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积极发挥个人能力,团结修作,同舟共济。

其次,有效的小组任务要使组内成员之间没有竞争压力,小组之间形成竞争。

小组成取决于小组内每一成员的努力,而每个小组的成绩都要参与到与其他小组的竞争中。这样,组内成员之间就可以形成精诚团结的关系,而且各个小组成员都将被激发,为小组的荣誉而尽心竭力,更加有效的参与小组活动,为小组成绩而努力。这样,就可以实现了小组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推动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同时,小组成员要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或标志,如选择小组的名称、口号、标志等。共同的身份有助于激发小组成员对所在小组的归属感,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再次,任务设置要考虑到小组成员之间的角色扮演多样性和互补性。

任务活动要尽可能多的为小组创设丰富的角色,使小组成员能够各尽其责,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能。比如,在小组活动中,可以设置组长、副组长、记录员、活动监督员、协调员等,还可以根据活动的性质和特点设置其他角色和职务。这样可以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进展,在追求共同目标的背景下,小组所有成员都认真履行自己的角色职责,从而形成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

最后,任务设置要考虑到小组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要为小组成员创造适当的信息差。

在小组实践活动中,每个成员都具有别人所没有的信息,他们必须向其他人提供信息而且接受别人的信息。也就是说,每个组员只占有完成任务所需的一部分信息或材料,要想成功必须分享、共享。这就使学生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而且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实践已经证明,具有信息差的双向或多项交流活动效果最为有效。

二、任务的设置要考虑到小组成员个人责任的体现:

个人责任通过小组中每个成员所必须承担的一定任务来实现的,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学习、参与和努力。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个别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

因此,为了激发每个组员参与活动,必须在任务设置时就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来明确组员的个人责任。教师要想给学生创造这样的小组任务,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小组任务分工明确。

在小组活动中每个组员都担当特定的角色,执行特定的任务。每个组员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不能替代的;每个成员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小组任务完成的必须环节或必要的组成部分。有时,如果小组任务有一个总课题的话,比如小组任务为完成“中学生早餐问题的调查报告”,就可以将这个总课题分解成若干子课题,每个组员承担一个子课题,小组完成总课题的质量取决于小组成员完成每个子课题的质量。

其次,任务设置要体现锻炼学生多种智能的特点。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八种智能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因此,教师在创设任务活动或者任务背景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当然,英语教学的合作学习任务首要考虑的是学生语言智能的锻炼和提升,而在此同时,教师的任务设计也应该尽可能的涉及其他智能领域。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使不同特点、具有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都能在集体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找到适合发挥自己长处的部分,使之充满自信和获得为集体做出贡献的成就感、满足感;其二是在语言智能培养为主的前提下,可以充分促进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

再次,任务设置要考虑到能够使教师实时督查,随机提问。

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尤其是课堂小组活动)或成果展示时,随机提问小组中的某个成员,根据其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由于是随机提问,每个组员都可能代表小组来展示活动成果,如果不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就可能在被提问时难以应答,使整个小组得到不好的评价,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员如果不好好学习、积极参与活动,都会影响到全组。这种随机提问所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促使每个组员认真投入小组活动。

最后,任务设置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任务达成的评估,而在这一环节上,应该考虑到多种评估方式,尤其是对小组成员进行个别测试。

对于某些任务,比如小组预习任务、小组语法学习任务等,在学习时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交流、互相帮助,但是,教师在检查小组的学习质量时,是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测验,并且要综合每个学生的测验成绩来评价小组的活动。在这种评价体系下,一方面,学生再也不能以小组为掩护来逃避学习责任,因为,他们在测验中的表现会暴露出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测验中的良好表现能够对小组的总成绩有直接的贡献。这样就既体现个人的价值又利用了群体压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感。

三、任务的设置要能够使学生达到语言交际技能锻炼和实践的目的:

合作学习模式之所以成为语言教学的一种比较流行且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因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最有效的途径都是交际,而小组合作模式刚好能够最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型语言交际。因此,在合作学习任务创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任务的情感教育意义、任务的难度、任务的真实性、任务所涉及到的语言的形式与功能以及任务的可操作性。

教师设计任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任务的难度。不能设定不符合学生实际无法完成的活动;也不能设定过于容易,对知识的生成、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活动。任务活动设计既要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可以把活动设计成若干种形式,确立不同的要求或难度差异让学生自己决定进行哪些活动,或者将任务进行到哪一个层次。

其次,任务设计要提供真实的语境、真实的语言材料、给学生明确真实的信息,语境和语言形式要符合语言实际功能和语言规律,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至少是准真实(quasi-real life)的语境中体会和学习语言,使他们在小组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得到有效的应用。小组任务所需要的语言材料和话题应尽可能来源于实际生活或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在得到一定的真实信息输入后,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最后,小组任务一定要具备可操作性。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小组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任务设计中,任务形式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乐于参与并渴望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目标采取形式不一的小组活动。Pattison(1987)给任务型教学提供了供参考的七种类型的活动:提问和回答,对话和角色扮演,猜谜与解题,搭配活动,交际策略,图片和图片故事,讨论和决定等。以上的活动可以作为小组任务的活动参考。

四、任务设计要考虑到合作学习的分组情况:

在设计小组任务时,教师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任务为谁而设计?既然是小组任务,那么就需要考虑到什么样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最佳的分组方式是混合编组。也就是,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当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学生要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教师要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混合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将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能有助于每个组员的全面发展。

当然,教师还要结合不同的任务模式,考虑小组成员的性别比例。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个体在认知风格、能力、性格特征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则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

按照各种因素综合考虑,保证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个性习惯、性别比例、家庭背景等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真正的合作学习,才能提高合作学习小组的活动效率和质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考虑上述基本要素,合理有效的进行任务设计和学生分组。

五、结语: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当然,我们现在所探讨的合作学习是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重新兴起且至今都盛行不衰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已经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并取得了突出成效的教学组织模式。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如果能主动、有效地利用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一定会提高课堂和课后的教学和管理效率,提高学生之间互助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英语教师要想有效的利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就一定要首先在小组任务上多下功夫、深入思考、科学设计,使小组任务的设置切实有效,将小组任务的功能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王坦.合作学习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4-11.  

3.  David Nunan: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on Clas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  宋雪东.合作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4).

5.  郭砚冰.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9).

 

【点评】论文从合作学习的起源作用引入,探讨了合作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弊端,分析了弊端产生的原因。在列出的三种原因中,重点分析了任务设置这一环节中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置原则。全文重点论述了四条原则。讨论每条原则时,给出了若干条可供操作的细则,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主题引入简明扼要,问题提出自然合理。分析紧扣主题,原则制定科学有据。既有理论基础,又举例说明,可操作性强,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英语研究员:张志建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办公室电话:023-63002371  招生咨询电话:023-63002629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400013
版权所有 巴蜀中学 渝ICP备11004221 ENGLISH